摊牌了,这次我挺她!
一档导演节目,最先出圈是因为“辩论赛”。
这边作品刚播完就被制片人批评俗套。
那边“三如真人”李成儒把“肤浅”二字怼到导演脸上。
后续更是不留情面地再创“三浪”箴言。
唇枪舌战,刺激程度让派爷这个怼人老司机都为之一振。
还是没想到,同样是这档节目。
辩论之后,再次出圈居然是因为感动。
观众看完疯狂鼓掌,潸然泪下。
制片人在短片还未放映结束就忍不住加入夸夸群聊。
甚至,连一向毒舌的李成儒都赞不绝口。
没错。
说的就是近期热度综艺《导演请指教》。
虽然它争议与佳作齐飞。
但派爷一整季追下来。
最终记忆最深的,却是所有人对电影的热爱。
今天,刚好节目迎来闭幕典礼,派爷还想再聊聊这群人——
《导演请指教》
渐入佳境。
是《导演请指教》最好的形容词。
回想初看节目时,派爷还不太感冒。
对里面的作品有过批评,有过欣赏。
但随着陪伴导演走过四个阶段,亲眼见证导演们的作品一次比一次成熟,最终还是忍不住真香了。
特别是闭幕典礼上,当四位制片人说出:
我们甘愿为电影奉献,并且永不止步
这就是我们对电影的告白
简直破了大防。
都说看电影就像做梦。
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行进入形形色色的梦境之中。
如今梦醒,有感触,有不舍。
为什么?
因为这长长一场梦的背后是无数人对电影的热爱。
首先,是导演们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。
《导演请指教》一共有四个阶段,16位风格迥异的导演,42部各式各样的作品。
有《五行书院》《漫长的别离》这种聚焦现实,为藏在乌云底下的人发声。
有《爱情》《星星不说话》这种捕捉温暖,给予芸芸众生光亮。
有《疯狂外星人》《人人都爱查尔斯》这种脑洞大开,带给观众天马行空的想象。
所以,在看节目时,经常会有意外之喜。
拿派爷最惊喜的三位导演来说。
第一位,曾赠。
曾赠,无疑是这个节目的第一个惊喜。
一个将大众和专业评审口味调和统一的导演。
凭借《爱情》收获满堂彩。
她的魅力是什么呢?
真挚的自我表达。
别以为这很简单。
有的导演一股脑地将自己的情绪融进电影中,表达有了,但更像泄私愤,而有的导演却根本没有想法,看半天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。
特别是对第一轮面对IP改编,她选择的还是《大话西游》这种谁碰谁招骂的经典。
派爷一开始也并不看好。
但曾赠不仅接住了经典,并且完成得相当出色。
同样是让男女主穿着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衣服。
她没有像其他改编那样套用人设和桥段,而是选择在男女孩相遇之后,用女孩入男孩的梦境让观众相信爱情的萌发。
细腻,巧妙。
后面几部也是如此。
《明月的花园》拍少女情怀,不用台词推进,而是用视听语言娓娓道来情窦初开的朦胧和惆怅。
《到我了》用类型片的手法讲述社畜每天戴着不同的面具应对生活。
看曾赠的作品,就像在看她个人的散文诗集,无论是爱情还是成长,都带有极强的个人风格,值得回味。
到了闭幕展映的《辣椒炒肉》。
讲述两位来到北京打拼的异乡人,老曹是饭店厨师,小丁是炸鸡店的员工。
原本两个北漂失意人没什么特别。
但它就妙在用辣椒炒肉连结两人的情感。
小丁对老曹辣椒炒肉味道的不认可,造成老曹对这道菜的偏执。
直到最后才知道小丁之所以觉得外面的辣椒炒肉不好吃,是因为回忆里已故妈妈做的才最正宗。
他追寻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。
用食物来讲感情。
满满烟火气最容易触动到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。
现场观众一度被感动得泪崩。
再来,第二个惊喜:包贝尔。
没想到吧,派爷也没想到。
实话实说,包贝尔以前拍的长片不咋地。但在节目中的成长却肉眼可见,确实交出几份不错的答卷。
从《哪吒》里不被理解的产妇和遭遇不公的高中生双线并行,最后情绪在哪吒一跃长出三头六臂达到顶峰。
虽然感到离谱,但又很不得不承认真的燃。
到现在《大嘴巴子》荒诞的黑色幽默。
用明星辱骂保安导致保安失业这件事翻几番,每一步的节奏和笑料、力度都恰到好处。
在真真假假的之下,真相如何早已不重要,谁对谁错更无关紧要,只剩下一群等着别人看扇大嘴巴子的吃瓜群众。
仔细想想,这不就是当前的网络环境吗?
派爷不能说这个作品做到完美。
但确实看到了包贝尔的突破,甚至有点期待长片。
第三位:德格娜。
这也是派爷从第一轮阶段就很喜欢的导演。
她身上能见到灵性二字,
作品的情感异常真挚,但表达手法却很克制。
《回到伯勒根河》里无法回去的故乡;《两匹骏马》里兄弟两人的坚守和改变;《巴德玛》里传统文化生存困境。
更让派爷欣喜的是,在最后的闭幕展映的作品《借光》,她选择走出自己比较擅长的少数民族题材,尝试拍类型片。
事件起因于两个孩子的一次打架,被打孩子的父母找上门。
打人孩子的爷爷却不当回事,人家和他聊小孩打架,他开口闭口都是自己住的胡同被对方住的高层住宅挡光。
是老人倚老卖老?
不是。
随着剧情的推进,我们才知道原来两位小孩打架是因为被打小孩霸占窗边座位。
老人虽然表面在说高楼挡光,实则也是借此点出主题:
能还手的都不叫委屈,还不了手必须忍着的,那才叫委屈。
从两位孩子打架切口,用高楼挡光和霸座不动形成互文,体现阶级冲突、新与旧的冲撞。
最后从高楼窗户折射的光投映到老人身上,根本无需台词,就能感受到这个作品的力量。
回到导演身上。
这些好作品是怎么出来的?
一点点磨出来的。
小到一句台词的改变,一次转身情绪的切换。
大到服装、置景的准确。
我们看到的每个直击内心的画面,其实都是导演把控和能力的体现。
所以,无论是真挚的表达、一次次成长与突破,还是能细腻能拍出真正的好电影,都是源自于一颗热爱电影之心。
陆川曾说,导演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职业。
一部电影的诞生。
都得经历创作、剧本、资金、时间、市场等多重考验。
而导演则是那个首当其冲需要负责协调的人。
曾赠在拍《爱情》时,就遇到各种突发状况。
预算超标,最后打算让工作人员上场帮忙客串群演。
场内群演闹矛盾,拖延拍摄进度。
场外父亲生病,还记挂他的身体情况。
甚至连天公都不作美,原本要拍的漫漫黄沙,突逢大雨成了泥潭。
王一淳在拍摄《日出之前》时刚到阿那亚还是风和日丽,结果傍晚就开始刮大风,第二天直接下了暴雪。
为了能不影响拍摄进度,只好现场改剧本,将原先的场景改成雪景。
还有钱宁黄在第二阶段作品《观察者》,本来预算就少,影片的特效又多。
预算完全不够,只能自己贴了4万。
每个导演在拍摄作品时都或多或少遇到过问题。
但就如钱宁黄所说:
因为喜欢电影,所以可以为了它接受自己不喜欢事。
在这个舞台上。
我们能看见社恐人面对提问,紧张到满头是汗,连自我介绍都磕磕绊绊。
能看见以前拍过差口碑电影的导演,面对批评无力反驳,甚至越描越黑。
也能看见一些导演在面对自我和市场抉择之时的迷茫。
但为什么还在坚持?
不都是因为那份爱电影的心吗?
所以即使社恐,讲到电影也可以眼里发光侃侃而谈。
即使无力反驳,还是希望可以再次用电影发声。
即使迷茫困惑,在和演员谈论即将拍摄的作品时还是能自信坚定。
其次,这场梦也是观众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。
为什么从一开始,导演、制片人、影评人、观众四方辩论,争论不休?
其实是对于专业和大众、自我表达和市场喜好的探讨。
拿几个阶段下来争议最大的作品韩雪导演的《超时未送达》来说。
故事很简单:
一个快递小哥在大城市里奔波,每一单都不能迟到,但最终没来得及送爷爷最后一程。
但在放映结束后,大众上座率和专业上座率形成巨大反差。
有的人觉得整部片子悬浮至极。
但也有人因为某些片段深受触动。
这些争吵,其实并不是说将专业和大众割裂开来。
派爷觉得正好相反,而是源自大家对电影的热爱。
只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同。
有人关注艺术性,有人关注故事性,而有的人则关注感受。
不过多维度的声音,只有一个目的,都是为了让这些导演甚至行业变得更好。
就像蔡康永面对批评时所说:
听到东西,比听不到要珍贵得多
若批评无自由,那么赞美也将失去意义。
有批评,才能看到不足。
有反思,才能实现进步。
如果说,我们观众以前都是以影片质量说话。
那么这个节目打开一个窗口。
让你看到幕后的创作故事,更加了解导演行业最真实的群像百态。
并且最重要的是,它给了优秀导演们一次被看见的机会。
大家对电影的热爱显而易见。
但对好导演的关注却远远不够。
虽然,有争议、有喧嚣。
至少,它让大家知道了这群造梦人。
也许,这就是《导演请指教》最大的意义。
往期精彩内容▾
一个在看=【今天点的人,明天都更美】
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